【兰台辞话】王成军:师大抒怀
自到陕师大本科的求学和硕士研究生的再求学,以及其后回母校的教师工作历程,都是在陕师大老校区,屈指一算,已经四十年了。那里保存着我生命中最为深刻和重要的记忆。
♫. ♪~♬..♩
我的思绪自然回到1979年9月21日那个大雨滂沱的中午,那是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 年秋。当我提着两大包沉甸甸的行李,走进学校的老西门口时,汗水和雨水已交融在一起,我心里对自己选择就读陕西师范大学的决定依然感到彷徨。
王成军教授 上学期间留念
当初选择师大读书,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凑成的:一方面是我母亲的想法,她认为教师是一个积德行善的职业;再一个就是我的恩师、当时中学历史教师薛竹林老师希望我从事他所挚爱的历史教育事业。但是真的进入师大读书学习并以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后,内心还是彷徨不安的,步履还是比较沉重的。
就在这时却从耳畔清晰地传来了学校高音喇叭发出的嘹亮声音:“热烈欢迎你们啊,未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的心里确实一震,脑子里的困扰一下子不见了,顿觉神清气爽。回首往事,我从事教师职业的种子其实也就在这时悄然播下,即至今日,此景历历在目。其后,四年的历史本科师范教育,不仅使我具备了教师的基本技能,而且还使我渐渐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显然,终生从事教育的目标那时已经明确。薛竹林老师在我上学之前的真诚期望:“桃李满天下,英才遍神州”已成为我未来发展的志向。
大学本科的记忆太多了,比如说是七个人一宿舍,比如说开始阶段到校食堂吃饭是餐证制,比如说在居住方面是同一个系的男女生都居住在一个楼里,比如说教学楼和宿舍楼没有门卫,教室不上锁,你想学习多久就多久,等等。令人难忘的是,当时许多任课教师晚上都到教室或宿舍进行辅导。邵宏谟老师到我们宿舍和大家谈中国近代史中的问题,郑庆云老师五十大寿就在我们宿舍和许多同学探讨二战中的学术问题中度过的。
令人难忘的还有,快要毕业的时候,院上特别安排了一些老教师给大家作报告。当时是郑庆云老师给我们讲的,他真诚地讲了一番自己从大都市天津到东北师大读研,研究生结业后又响应国家号召到西北的陕师大教书的经历,其主旨是三点,一个是国家需要的地区,应该是自己的选择,不要看这山望那山高,一定要树立为国家服务的思想,要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为国家发展的基础之上,以小我服从大我;再一个就是到新单位一定要沉下心来,虚心学习,充实自己,努力工作,不敢自以为是,一味埋怨新单位,一再向新单位索求生活的待遇;第三点,人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要只看到起跑线,还要看中间的发展过程,更要看人生所取得的最后成绩。他动情讲说时,举了许多真实可信的事例,所以大家都听得很认真。
♫. ♪~♬..♩
想到我校著名的历史学教授郑庆云先生,我心里很激动,在郑老师看来,教书育人是一个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关的事业。教育决不仅仅是个人兴趣或者养家糊口的职业,它一直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基础,有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其八十大寿时,他谆谆告诫在座的众多学生,他是这样讲的:“我的一生见证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即个人的一切,如学术的发展、历史学科的发展不仅仅同个人的努力有着重要的关系,而更重要的是同学校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同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郑庆云老师在我们本科毕业前夕讲的这三点我铭记于心。会后,大家都还对郑老师的讲话热议一番,但当时的理解并不深刻。后来的工作经历证明了郑老师所讲是那么地正确,这一重要教诲,正确揭示了我国教育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之所在,也一直成为我的座右铭,即使我在异国他乡的漫漫三年中,但归国回校效力的志向一直没有变化。
夜中漫步,回顾人生历程,我不觉来到了图书馆这一高大的建筑前,新校区图书馆大气恢弘,相较于老校区图书馆的典雅和古色古香而言,它具有明显的现代气息。这时候我想起了学界名家的一句格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的就是大学这类高等学府应该是学者和专家云集的地方,它应该代表的是学校博大的胸怀、对教师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无尽探索精神。
我想起了我国著名数学家、我校的王国俊教授关于教师观念的新理解。他说:“过去人们将教师比作蜡烛,说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我觉得教师还应该是一个电灯,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了别人。”这当然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观。也就是说,现代的教育活动、教书育人事业决不是一个单向度的知识和品行的施予过程,而是一个师与生、知识和品行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不断成长过程。我觉得王国俊先生的这一理解是对现代教育意义、现代教书育人观念的最好诠释,惟如此,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这样看来,陕师大两大图书馆不仅是师大学校建设规模发展成绩的表现,同时也是教学与研究发展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其实正是学校不断发展的缩影。
说句公平的话,老校区也曾经宽敞过,那时各系一个年级共有七百多人,全校加起来就是三千名学生。若到一年的两个假期,学校就显得特别空旷,晚上,在不是很明的路灯下,人的背影是那样的孤单。严格来说,当时我们学校只能算是地区院校,因为招生都局限于西北地区的五省,只是后来,学校的影响越来越大,我校的招生范围也越来越大,几乎是覆盖全国。随着学校的人员越来越多,老校区则显得越来越拥挤了,新校区也就应运而生了。
想起新校区的建设,真是令人激动,现在陕师大老校区之所以还能够基本保存原先的风貌,这与师大人率先进行新校区建设密不可分。外出开会,提起师大,很多外部人都在赞扬师大种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其中的突出事例就是新校区的建设。想想自己也来到了新校区,亲自体会新校区的种种的后发优势,不胜感慨!古语讲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内心对师大的发展成果充满了感激之情。
当然,对师大的发展,作为师大人我自己一直有信心,但发展的步伐之大,成果之丰富,还是大大出乎自己意料的。
记得1978年陕西师大成为教育部的部属院校,那时我也刚进校,听到老师们高兴而自豪的话,并不懂得其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其实,那是老一辈师大人努力的结果啊,更是为我校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高兴的是,自己后来作为师大人,和师大的广大教师一起,共同参与了师大的深化发展,似乎又在重复着我的老师们的那些工作,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在尽着自己应尽的责任,教书育人,不断进行学科的优化。
其后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我校终于进入了国家重点发展的“211”大学行列。消息传来,学校一片欢腾,这不仅是对师大人努力成果的一种肯定,更重要的是它为师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啊!陕师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重点院校,作为师大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想想自己,也曾经为此真正地高兴了好长时间。
说真的,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意,我也只是在那时,才真切感受到学校的每一进步其实都来之不易,也只是在那时,感受到自己和师大的发展是联系得那样紧密啊!我是那样清楚地感受到自己是师大人,这是一笔多么宝贵的财富啊,它需要后辈的珍惜,更需要后辈的进一步努力啊!
这时,已到了下自习的时候,同学们纷纷从教室图书馆走出,宽阔的道路又汇成了人流,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这时不觉想起了龚自珍的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得太好了,这是多么博大而仁爱的情怀啊!转眼间,四十年过去了,虽然我的头发已经花白了,我的许多大学老师都已飘然而去,但他们高尚无私的品德却永远激励着我在教师岗位上努力耕耘,不断前行。
到了回家的时间了,明天早上要坐班车到老校区上课呢。迈向回家之路,脚步不觉轻快许多,再看新校区处处明亮的灯光,内心更为愉悦而自信:正是一代又一代师大人接力的奉献和努力,才使得师大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再看看现代师大年轻一代的老师和一届届有为学子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我对师大的前途满怀信心,坚信师大会越变越好。
♫. ♪~♬..♩
(原文为《秋晚抒怀》,收录于《陕西师大报》第606期。本文有删改,曾在陕西师范大学微信公众号发布)
王成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史学比较和西方社会文化史,至今教书30余年,是我校2018年教书育人奖获得者。
【史院风貌】我院学工干部参加2019年学工系统运动会获一等奖
文字来源/王成军
图片来源/风追司马
责任编辑/吴小龙
部分图片来源于微尚工作室
看到这里,你一定是司马君的忠实粉丝
点个好看再走呗~